- 2016-03-21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 作者:汪玉奇
正逢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全国上下在掀起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的时候,召开文学地理学第二届年会,我以为有着特别的意义、特别的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特别提出,要让文化创造活力像源泉一样充分地涌流出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像涌泉一样奔涌出来,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资本主义创造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奇迹,出现了财富像涌流一样的局面。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曾经引入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提出中国要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财富像源泉一样涌流出来。这一次,我们党把这个概念引入到文化建设,充分表现出我们党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表现出在当今世界、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创新新的学科,这是党的十八大讲到文化创造活力的时候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就使我们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和热情,这也就是江西省社科院为什么如此热情地与广州大学联手,推进文学地理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文学地理学的提出,是一个学科的创新,是文化创造活力的表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应有的文化现象。非常感谢全国各研究机构、各高等院校的学者们对本次会议的参与,对本学科创立、创新的参与,也非常欢迎国际学者和我们一起联手开拓这一新的学科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充满真诚、充满敬意地欢迎大家,感谢大家,并预祝本次论坛、本次年会圆满成功。
下边我想说一个很外行,但是我很想表达的话题,这就是文学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有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由党的十七大的“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到了“五位一体”,这就是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襟。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个概念,非常有价值。环顾世界:印度文明衰落了,玛雅文明消亡了,埃及文明消亡了。惟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现在我们党提出要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这个永续发展中,不仅是人口的再生产,而且有文化的再生产,而且有文化的薪火相传,所以永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美好,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概念。现在,我们党把这个概念和生态文明联系在一起,因为当前中国所遇到的生态问题,所遇到的生态严重失衡的危机,威胁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那样,要贯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我们从这个角度再来看文学地理学这个学科的创新,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学地理学诞生、创新和发展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文学地理学是研究文学与地理相互关系的一个学科,研究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实际上是研究文学与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因为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是与不同的地理环境相关联的。正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人们有着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必然决定着、影响着不同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所以我想,我们研究文学与地理的关系,实际上是研究文学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与人们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关系。
在中国地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就是以地理学家胡焕庸的名字命名的“胡焕庸线”。胡焕庸先生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划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在中国的版图上大致是45°的斜角。这条线的东南方向,国土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6%,人口占中国人口的96%;而西北方向,国土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64%,人口占4%。我不是文学家,也不是文学史专家,但是可以从常识出发,肯定地说,自古以来,从古自今,中国文学的主要成果,中国的主要文学家,一定是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因为中国经济的精华,中国政治活动的重大事件,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主体部分,从古自今,也就集中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分。因此,文学也必然集中地繁荣于、发展于胡焕庸线的东南面。那么,胡焕庸线的两边,实际上是中国的两个生态空间,一个生态空间就是适应人口居住、生活、生存、发展的空间,一个就是以戈壁、沙漠,以生态的恶化为特征的,不适应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生态空间。
由此我想,生态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绝对是一个和地理相关联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文学地理学如果把生态这个概念引入的话,很可能会在我们面前打开一个崭新的空间,这就是: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保护生态、爱护生态的必要性,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生态对于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永续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我的这个说法可以成立的话,我想文学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军事地理学一样,是一个解释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重要学科,是一个探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规律的重要学科,是一个能够由此洞明中华民族如何走向永续发展美好前景的重要学科。文学是人们精神生产、精神文明、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空间和领域。那么,在研究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繁荣、更加丰硕的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以一个经济学工作者对文学地理学很陌生的语言,但是我以一个经济学工作者对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最热切的期盼,向从事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学科开拓的学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并祝愿大家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多更精彩的成果!
(汪玉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 上一篇: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在兰
- 下一篇:中国文学地理学三人谈
- 返回:媒体报道